WeTalk 历史小课 | 先秦“礼乐教化”演变与人文精神觉醒

2023.12.02

WeTalk趣味历史小课堂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


 

WeTalk历史小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变迁中最为内在的痕迹,熟知历史制度以及规范变迁的过程与运行的内在思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一定历史学习的方法,感知中华文明。
 

此次WeTalk线上历史小课甄选多元史料,追求历史的真实。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分析这其中的纠葛,以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早期人文精神觉醒的基本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在情感价值观上树立起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及使命感与责任感。

 

WeTalk教育目标

 

历史脉络

学习从殷商“尊神”到西周“尊礼”,礼乐文化的历史性演变;

 

综合思维历史脉络

有意识地理解“礼乐教化”对道德与情感为一体的人格修养产生作用。“礼乐教化”目的是从人的自主性出发,自觉强调人伦教化功能;
 

政治史实践力

讨论“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总结性的全面解释西周的分封制。 

 

 

先秦儒家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教化”,提出乐教与人格修养、“乐”与政治伦理关系、礼乐与人性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并进行了深入阐发。《礼记·乐记》系统总结了这些思想,标志着儒家“礼乐教化”在理论上达到成熟。

什么是中国的礼乐制度?“礼”与“乐”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功能?孔子为何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克己复礼”?

第一,

“礼乐教化”的核心在于向内寻求、主动而为的人格修养。孔子以“仁”释“礼”,为礼乐确立了“仁”的价值依据。“仁”可以理解为源于血缘关系的人性道德情感。“礼”因为获得了“仁”这个心理本源,从外在的强制规范变为人的自觉情感要求。于是,人行为规范的根源便可向自身寻求,即“为仁由己”。孟子发展了这一点,把“仁”“义”“礼”“智”都推源到人性,行仁守礼完全根源于人性自觉要求,因而人格修养首先是主动地“存其心,养其性”,教育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使人“反求诸己”。

第二,

“礼乐教化”立足于人,表现出“化成天下”的责任意识和价值取向。孔子从人的内在道德理性出发为“礼”确立依据。孟子把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情感从血缘亲情推及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仁”就有了先验普遍性,成为人行为价值的源泉。孔子要求“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提出“自任以天下之重”,不仅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群体的责任意识,也凸显出以小我成就大我、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的价值取向。

第三,

“礼乐教化”旨归于“中和”,代表着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基本意义是含蓄而适当,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达道”,即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各归本位,从而万物生长发育。“中和”追求体现在人格理想上,是孔子推为至德的“中庸”。通过“礼”“乐”共同发生作用的“中和”之制,才能修身养性实现“君子中庸”,进而以君子人格修养为基石,达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那么礼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呢?

“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制度的基本理念,体现于传统文化的各主要部分。“礼乐教化”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文化,至西周初期发展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站在新的起点上发展了“礼乐教化”,实现了其本质意蕴的升华。先秦“礼乐教化”的演变,在深层意义上映照出人文精神的觉醒与发展,奠定了传统人文精神的主基调,对此后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先秦“礼乐教化”的演变可以通过古文献对“先王之乐”的记载来考察。如《周易·豫·象》云:“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又如《淮南子·诠言训》云:“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

到了夏商时期,早期奴隶制社会确立,社会政治规范意识逐渐觉醒,乐舞中的“礼节”等地位上升,“礼”“乐”初步分化。这一时期,礼乐的主要功能依然是宗教祭祀,还没有自觉用礼乐来施行政治、道德、审美等方面的教育。

到了西周时期,“周人尊礼尚施”。从殷商“尊神”到西周“尊礼”,标志着礼乐文化的历史性演变。以往“礼”“乐”不分的状态彻底改变,“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觉醒,宗教意义淡化,取代“乐”成为礼乐文化的代表。

除了“礼”的观念变化,西周礼乐文化最重要的发展是周公“制礼作乐”,使礼乐上升为国家治理手段和政治文化制度,充分表现出礼乐人文化、政治化、伦理化的发展趋向。周公“制礼作乐”,通过对殷商以宗教为中心的礼仪进行规范化、体系化,使之与血缘宗法等级制结合,形成一整套政治化、伦理化的礼乐制度。这套制度由差序化的礼节、礼器及乐舞歌诗等构成,通过朝觐、盟会、军旅、祭祀、丧葬、宾客、学校、婚配等具体礼仪,把国家事务、社会生活等规范以“礼”的形式表现,用“礼”治理国家。

至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私有经济发展,原有的血缘宗法等级制度和统治体制动摇,礼乐制度也在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中不断受到冲击。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礼坏乐崩”趋于激化,诸子百家纷纷对此提出自己的思考。

西周“礼乐教化”的人文化表征。周灭殷商后,充分重视夏、商灭亡的历史教训,本质上是人的道德理性精神的自觉。在此推动下,周人把对宗教天命观念的理性化认知与政治生活、道德规范紧密结合,并通过体系性、规范化的礼仪表现出来,使“礼乐教化”走向人文化。

 

 

哲学望远镜

 

制礼作乐的发展规律:在个体层面对人格修养产生的作用。

在个体层面,有意识地通过“礼乐教化”对融道德与情感为一体的人格修养产生作用。“礼乐教化”的目的是从人的自主性出发,自觉强调人伦教化功能。据《周礼》记载,西周把“礼乐教化”作为治国之策,由专门职官负责实施。西周设乡学和国学,乡学主要是社会性的礼乐教化,国学主要培养贵族子弟的礼乐修养。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教育以“六艺”为主,大学教育以“乐德”“乐语”“乐舞”为主,小学和大学都注重通过“道艺”来培养“德行”。在此,“礼教”“乐教”“诗教”初步分化,礼乐教化的情感教育特征被触及,成为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格修养的先声。

于是,礼乐从“敬神事”转向“重人事”,宗教礼仪地位下降,人伦礼仪发达起来。周人对宗教的虔诚逐渐转向自身行为,落实到

具体礼仪。既是家规又是国法的礼乐制,在凝聚西周社会文化认同和维护西周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显明的作用。显然,通过制礼作乐,周人在精神文化层面找到了一条强化族群认同和家国认同的有效途径。

立刻申请免费试听

每个月有超过3,000位学生试听我们的课程!

1. 填写信息申请免费试听。

2. 我们将迅速与您联系,了解您的需求。

3. 课程顾问将为您匹配优秀的老师免费试课!

请选择免费试听科目:
试听课程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邮箱
新加坡(总部)
地址: 402 Orchard Road #02-23/24 Delfi Orchard,Singapore 238876
电话: +65 9758 2288
西安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含光路南段118号美苑楼尚10层1019室
电话: +86 18165370116
马尼拉
地址: Units 2801 and 2817, 28th Floor, Park Triangle Corporate Plaza North Tower, 32nd Street corner 11th Avenue, Brgy. Fort Bonifacio, Bonifacio, Taguig, 1634 Metro Manila
电话: +63 9171681680
台北
地址: 2F, No. 10, Section 1, An-He Road, Da-an District, Taipei City 106, Taiwan
电话: +886 227518111